吸管妞導讀
7月20日—21日,《中外管理》雜志社社長楊光、副社長李翼帶著企業家們游學“雙童”,探尋一根吸管背后的經營管理哲學。這是《中外管理》“2018標桿企業課堂之——走進隱形冠軍系列”的第一站。
參觀結束后,大家來到了九樓閣進行了互動交流,樓仲平和大家分享了《“一根吸管”的“創業觀”》以及《淺談“理性創業思維”》課程。下面,吸管妞就提取其中幾個觀點和大家分享吧!
1.用創新的思維去理解“工匠精神”
關于社會上熱議的“工匠精神”,“雙童”樓仲平分享了“日本奈良筷子工廠”的小故事。2000年9月,樓仲平來到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廠參觀時發現:這是一家利用自然淘汰的森林資源進行一次性筷子制造加工的企業,十來臺不算太先進的生產設備,一二十號六七十歲的老年員工,但生產出來的一次性筷子卻令人出乎意料,五雙包裝的一盒筷子,出廠價格竟然高達人民幣六塊多一雙!
2009年,樓仲平再次拜訪這家筷子工廠,發現這家工廠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還是那么大的規模,還是生產一次性筷子,產品還是那么精致。但訂單越來越少,越來越不賺錢。而在2013年,樓仲平再次拜訪這家企業時發現,這家企業已經不生產了。
這讓樓仲平意識到:“這不是一家時代的企業,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和日本幾十年以前的社會環境是完全不可類比的,‘舊匠心時代’已經過去,‘工匠精神’也需要與時俱進。對于‘雙童’而言,‘變’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樓仲平堅定的認為:“真正改變‘雙童’的,一定不是堅持,不是所謂的‘工匠精神’,而是將創新精神融入到企業經營的每個環節,不斷改進新技術,不斷研發創新產品,從而煥發企業新活力!”
2.底層邏輯遠比“眼見為實”更重要
會上,很多創業者們都表示對“雙童”的做法驚嘆不已。樓仲平卻引導在座學員們:“看一家企業,不能看表面上的表象,大家要通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要了解‘雙童’為什么會這么做,企業這樣做的底層邏輯在哪里?唯有這樣深層挖掘和思考,而不是一味照搬仿制,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而“雙童”的這種發展邏輯,體現在企業的方方面面。
例如:“雙童”的行政辦公室,所有辦公區都實現集中辦公,原先“封閉”在獨立辦公室的樓仲平及高層領導們也全部“解放”出來,和基層員工一起上班。事實上,開放式辦公室的背后,體現了“雙童”對于組織架構的三大認知:
組織扁平化:打破員工與管理層之間的行政籬笆,簡化層級審批。
部門互聯化:通過平等、透明、開放的辦公環境,消除部門之間的隔閡,緊密工作聯系,提升部門工作效率,促進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合作。
權力隨事務轉移:誰履行義務,誰就擁有權力。在履行權力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一套規則:誰組織、誰負責、誰召集、誰承擔、誰受益。
例如:在建廠之初,“雙童”就已經建設了節能降耗設施,用于節約各類資源,成為了標桿型的節能工廠。如今整套節能系統能每年為“雙童”節省200多萬元。實際上,樓仲平認為“環保”背后是“利己”的“商業的本質”。商人的本質,是以利他去換取利己。表面上是利他,但實際上是利己,這是商業定律當中的一環。
3.“突破遮蔽”已成為創業者打破瓶頸的關鍵
中國人容易“感性”,突破自己思維遠比改變他人更難!中國文化以“仁愛”精神作為人性的最高追求,對事物背后的“存在”缺乏“本質”的認知和探索,容易形成“思維遮蔽”。中國人極易受自己本能、直覺和意志等心理作用的影響,容易忽視客觀的依據而憑感覺做事。在生活層面未必會有多大影響,但涉及到經營層面,則關系十分重大!這也是目前環境下中國傳統企業經營出現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任何文化都具有的遮蔽性,創業者都會不自覺地擁有自己的文化思想體系,并保持自己思維平衡而“內部自洽”。樓仲平也引導大家:“作為創業者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狀態和文化結構,是你在社會上得以持續生存的基礎條件,盡管十分困難,否則你永遠處在堅殼當中而深受戕害。就好比‘雞蛋’,從內部打破是孕育新生,從外部打破是破滅。在高速變化的時代,唯有‘突破遮蔽’才是創業者打破瓶頸的關鍵所在!”
接下來,樓仲平也通過“雙童”的案例說明了企業需要打破組織形成的慣性思維,不斷突破文化遮蔽,在“錯誤的道路”上不斷糾偏!
“雙童”原來的第一批管理者來自國營企業,他們為“雙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這部分管理層年齡偏大、趨于守成,在固有的思維遮蔽下,他們依托于習慣思維,完全憑感覺經驗、延用老方法解決不斷產生的新問題,拒絕接受和應用新興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時企業發展的阻力所在!”
因此,“雙童”選擇了主動“蛻變”,公司在2011年發布了第三個《企業五年發展規劃》,明確“再造經理人”計劃,明確領導層更替。2013年10月,“雙童”完成管理團隊重組工作,大部分“老化”經理人得到妥善安置。重組后“雙童”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核心團隊層工齡均在十年以上,忠誠度大幅提高,最重要的是:原有的思維遮蔽被徹底打破!
4.情懷可以有,但不能當飯吃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以“仁愛精神”作為自我追求,獲取“道德話語權”就成了人際關系交往的終極追求,從而導致“煽情式”管理大行其道:無視“責、權、利”平衡,大談“情懷情操、無私奉獻、感恩付出、至善大愛”,諸不知人性中“情懷”只能短期激發,長期持續必然導致精神麻痹!
但對于創業者來說,情懷還是要有,但不能當飯吃。
“理性經營”絕非是不講情理,更非冷血動物。“理性”關注的是“人性”所需,從而建構組織與個人、工作和生活、付出與收益、義務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平衡。
最后,樓仲平也引導大家在認知“理性思維”時并不表示需要全盤接受西方的“純理性思維”。用中國人的感性思維來解決在生活中、家庭中的人際關系,用西方“理性思維”的邏輯推理來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從而達到中西方兩種思想的融合!大體上保持“理性”(管理經營上),理性中帶點“感性”(人際關系上),偶爾來點“非理性”(創新求變上),用“儒家中庸”與“邏輯變革”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在當今巨變社會下,“變”成為這個時代沒有選擇的“選擇”!唯有“突破遮蔽”,創業者們才能打破自身瓶頸!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隱形冠軍理論研究者鄧地博士、戰略定位專家、克里夫定位學院院長李亮也和大家作了精彩分享。在接下來的微信推送中,吸管妞將和大家一一分享,敬請期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