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讀
近些年,
國內興起了一股“工匠精神”的熱潮。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
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
源自于日本和德國的
“工匠精神”真實意涵到底是什么?
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下,
“工匠精神”真的能適合所有企業嗎?
為此,
“雙童”樓仲平
基于二十多年對日本社會的認知,
和幾十年對“工匠精神”的親身實踐,
并結合現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
和所有創業者分享:
《為何我們不能全盤接受日本工匠精神》
同時,
《中外管理》雜志也刊登了這篇文章,
下面,吸管妞就帶大家來看看吧!
來源|中外管理雜志
演講|首屆“中國造·隱形冠軍”獲獎企業、雙童吸管董事長 樓仲平
◆ ◆ ◆
責任編輯:謝丹丹,整理:記者 史亞娟
融入互聯網思維而與時俱進的“新工匠精神”,或是新方向。
巨變時代下需要與時俱進的“新工匠精神”:
在“雙童”創業的25年中,時代發生了巨變。尤其是近10年的互聯網,帶給了我極大的思考,它對原有模式的考驗無處不在。“雙童”沿著舊地圖,還能再次找到新大陸嗎?
1
一家日本老企業的衰落
“雙童”為何能夠如此專注?這種“專注”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受到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所致。1997年,我結識了一位名為桑原道昭的日本友人,他身上的專注與堅持,無形中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我一路向前。
2000年9月,在這位友人的帶領下,我第一次參觀了一家位于奈良的一次性筷子工廠。這是一家有著45年歷史的老廠,一兩千平方米的老廠房車間內,機器舊得發亮,但生產的產品卻極為精致,精湛的工藝水平,讓彼時的國內企業很難超越。受此影響后,“雙童”2002、2003年便開始逐漸放棄“多元”理念,專注吸管生產,慢慢求得質量上的提升。并將這種“專注”滲入到員工教育中,志存高遠、長遠積累。
直到2009年我再次參觀該廠時,發現它一切如舊,只是社長更老、員工更老,依然沒有引入新生力量。9年中,它生產的筷子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機器停放在車間,部分員工已陸續離開。當時的場景讓我陷入了思考:面對2009年互聯網的沖擊,一個企業僅有“堅持”遠遠不夠,必須適時創新與變革。就如這家日本企業,雖不能稱其為失敗,卻也是一家“跟不上時代的企業”。
無論日本企業秉持了哪種“精神”,但真正的“精神”一定是疊加在創新之上的,就如“工匠精神”,便不能僅僅是一種堅持與堅守,而沒了創新。
2013年這家企業最終停產,原因很簡單——社長去世,無人接班。一家日本工匠型老企業終被時代拋棄,讓人唏噓。彼時的我,對“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不能迷信所謂的“工匠精神”,巨變時代里,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很多東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變的。
2
成也工匠精神,敗也工匠精神?
此后“雙童”在專注的基礎上,又對品類做了進一步細分,在常人不看好的領域,將小小吸管做到極致,引發了國內乃至日本產業界的關注。
2014、2015年,“雙童”與日本產業界展開雙向交流。我發現,近兩年“工匠精神”在日本國內已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尤其在2017年我受日本法政大學邀請,分享《新匠人思維》時,發現受邀出席的500多位嘉賓,除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年輕中國參會者外,幾乎是清一色日本各界工匠型企業的老社長,竟看不到一張日本年輕人的面孔。
這便是日本遵從“極致工匠精神”的結果——年輕人創業的環境愈發艱難,愿意接班的微乎其微。而此時日本媒體也開始反思,它們認為日本企業“成也工匠精神,敗也工匠精神”!對此我并不完全贊同,因為這僅是外界看到的日本社會的部分現象,日本深層次文化并不僅僅是“工匠精神”所能涵蓋的。
但由此引發的問題卻值得每個人深思——日本社會今日之傳承問題,也將是中國企業明天所要面對的難題。對企業而言,不能全盤接受日本“工匠精神”。有著“亞洲中小企業研究第一人”之稱的法政大學教授坂本光司先生一再提醒我:“過度專注堅持只做一個產品的企業非常危險,至少要做3-5個產品。”
對制造業企業而言,在堅持“工匠精神”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本產業相關產品的適當延續,即“適當多元”。這里的“多元”,可理解為“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即企業要有“下一個5年、10年的增長點”,其中也包括質量上的提升。以吸管產業為例,目前瓶頸已非常明顯,你會發現做了10年、20年后,隨著產業的不斷細分和極致優化,企業的經營空間變得越來越窄。此時,圍繞本產業做適當的產品延續,也是很自然的事。
3
未來10年,90%專注型企業將死亡
現在的“工匠精神”,已無法回到四五十年前日本、德國那種純粹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下的“工匠精神”?;ヂ摼W帶來的巨變,讓信息高度對稱,甚至以秒為計算單位。身處其間的每個人,都將被改變。
與此同時,在日本原有社會環境下形成、推崇極致堅持的“工匠精神”,與時代巨變下的互聯網思維會形成天然沖突。簡單模仿日本“工匠精神”,并不適用于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在汲取德國“制度精神”、日本“哲人精神”基礎上,更重要是認知時代的需求并及時做出變革。任何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都將被淘汰,唯有融入互聯網思維與時俱進的“新工匠精神”才有意義。
坂本光司教授曾說過一句讓我震驚的話:“未來10年將是日本大量專注型企業死亡的10年。”我追問這個“大量”究竟是多少,他說將在90%以上。這意味著,互聯網對社會帶來的方方面面改變,將完全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此時再迷信某種“精神”,將陷入自我想象而不能正視現實。但這并非要摒棄“專注”,只是“專注”更應是專注于某個事物,而非某一款產品。
以上也是“雙童”近幾年戰略轉變的方向。我們從2016年開始拿地、建廠房,因為如今“雙童”的經理人普遍是90后,他們對職業發展往往有著更高追求。此時企業便不能再以傳統認知去限制他們,而是要適時做出管理上的改變,提供一個更好的工作平臺與工作環境。
4
“工匠精神”不應淪為一種口號
中國文化注重“學而優則仕”,藝人和商人一直處于最底端,說明國人骨子里就輕視踏踏實實做事的人。“雙童”10多年來培養“大學生下基層”幾乎完敗,我們發現中國當下的文化、教育,乃至制度和社會環境,正在“殺死”真正的工匠。
由此我提出,真正適合國內企業的“工匠精神”,必須在前面加上一個“新”字。這個“新”,就意味著加入時代巨變的元素,加入“互聯網信息化高度對稱”的元素。
然而,我對中國能否產生這種純粹的“工匠精神”,也帶著一絲憂慮。因為純粹“工匠精神”,在目前國內社會環境下是很難得到支持的,容易淪為一種口號、一種運動。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大批具有匠心的產業工人,“工匠精神”要由產業工人實打實地做出來。
這正是“雙童”近10年來努力的方向——我們希望打破農民工這種低層次人才瓶頸,培養大學生進車間、進入技術階層工作。遺憾的是,這種努力的成效并不明顯,甚至是失敗的。在“雙童”,??粕吭卵a貼800元、本科生補貼1500元,卻依然沒有一名大學生愿意從事技工工作、沒有一名大學生愿意發揚“工匠精神”,這是“雙童”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