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華廣播電視總臺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訪談節目《從“雞毛換糖”到“全球買賣”——改革開放40年: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場探秘》重磅播出!
在《騰飛》篇章中,“雙童”樓仲平與主持人賀爭怡、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陸立軍教授、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先生同臺親密互動分享。
從“雞毛換糖”到“全球買賣”,義烏人如何讓“雞毛飛上天”?樓仲平又是如何詮釋“雞毛換糖”精神和“義烏精神”?一起來看看精彩節目視頻吧!
從“雞毛換糖”到“全球買賣”—《騰飛》篇:
精彩亮點:
https://v.qq.com/x/page/x08156xk4gx.html
樓仲平:40年前開始“雞毛換糖”……
主持人:聽說您當年是挑過貨郎擔,做過“雞毛換糖”的生意人?
樓仲平:“在1979年的春節,我就跟著爸爸去江西‘雞毛換糖’。14歲的我由于營養不良,個頭十分瘦小挑不起貨郎擔,爸爸專門到附近的山里砍了毛竹,編了一副小貨郎擔,我挑著小貨郎擔,喊著‘雞毛鴨毛甲魚殼收啊’開始了‘雞毛換糖’之路…… ”
“在‘雞毛換糖’的過程當中,我就建議我爸爸改革,從走街串巷轉變為擺地攤,用現在的話說也可以稱之為創新。”
樓仲平:我所理解的雞毛換糖精神和義烏精神
主持人:您對“雞毛換糖”精神的理解?
樓仲平回答道:“我從挑貨郎擔開始到今年正好40年了,40年過來哪怕今天我在做吸管,在做企業,我還是覺得我仍在‘雞毛換糖’,在弘揚義烏的‘雞毛換糖’精神。”
"首先,我在面對困難時都會積極的去克服。第二,我是極為包容的,我更多的是站在時代的角度去思考。40年前是解決生存的時代,我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25年前站在義烏從貿到工的時代轉變; 今天,我站在的是互聯網信息化,乃至于工業5.0的時代,我認為我的精神性沒有變,但我所表達的形式在不斷的迭變。”
主持人:您從14歲就開始“雞毛換糖”,整個改革開放40年在您身上就是個縮影,您對義烏精神如何理解?
樓仲平:“義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義烏市場的發展乃至于義烏企業的轉變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制造。站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原有的1.0向2.0發展,做企業要從“粗放”向“精細”,從“規模”向“價值”轉變。”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制造業來講,我認為我們從思維上必須轉變。我對這個時代充滿著敬畏,每過一天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我們企業未來十年最宏大的使命是‘活下去’,中國人到今天‘活下去’是最重要的。這樣的一個時代,讓我們充滿挑戰,我們唯有認知到不容易才會排除萬難,從而讓自己‘活下去’、‘活下去’、一直‘活下去’!”
據悉,《從“雞毛換糖”到“全球買賣”——改革開放40年: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場探秘》專題節目分為《潮起》《騰飛》《跨越》三個篇章,觀看其他兩個篇章,請鎖定金華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哦!
(也可復制以下鏈接至網頁觀看)
http://www.jinhua.com.cn/?_hgOutLink=news/NewsDetail&id=43972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