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認知當中,一根小吸管“幾厘錢”,用過就扔了,是典型的“低、小、散、弱”小商品。但他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2月18日,浙江之聲電臺《浙廣早新聞》,推出了《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報道之《義烏“吸管大王”樓仲平》。一根吸管究竟如何創造奇跡?快來聆聽浙江之聲電臺節目揭開疑惑吧!
一根小吸管創造奇跡,
這樣的“吸管大王”你了解嗎?
浙江之聲對話樓仲平
來源:浙江之聲(ID:zhejiangzhisheng)
記者:王小亮、義烏臺 報道
從一個貨郎擔,到名氣傳遍世界的企業家。系列報道《我和我的祖國》今天推出《義烏“吸管大王”樓仲平》。
在雙童吸管的研發車間里,樓仲平拿起一根淡黃色的吸管放在口中,輕輕的一咬,伴隨著清脆的咀嚼聲,樓仲平將這根吸管吃了下去,他告訴記者,這是公司新開發的可食用吸管,即將全面投入市場。
樓仲平說,這是玉米淀粉做的,在水里不會化,冷水可以放兩個小時。這種吸管在可堆肥條件下45天就可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100%完美降解哦!
▲45天即可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的“雙童”生物質可降解吸管!
注重創新,這是樓仲平這么多年來能將一根小吸管做到全球領先的關鍵。在雙童吸管的辦公大樓一樓的吸管博物館,一根看似簡單的吸管,卻蘊藏著高科技在里面。
樓仲平介紹,像這種吸管就價值比較高,一根吸管就十塊八塊錢的,它里面有四項專利,十四五個配件,它有兩顆玻璃珠,所以它解決了力學當中空氣回流問題,還要解決兩個人細菌交叉不會感染的問題,所以看似一根吸管,其實它還是涉及到很多的復雜科學。
除了創新,樓仲平極為重視專利技術。雙童吸管從2003年之后開始申請專利,目前擁有200項左右吸管產業的專利。世界上三分之二跟吸管有關的專利,都在“雙童”。可以這么說,無論歐洲、美國、亞非拉都有“雙童”的產品。
因生活所迫,樓仲平14歲就跟著父親,挑起了貨郎擔,做起了雞毛換糖的生意。
樓仲平回憶,當時家里地少人多沒飯吃,一直到1978年1979年,他們還吃不飽肚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想去挑貨郎擔,從而讓自己能夠吃上白米飯。
一路從貨郎擔到1992年義烏篁園市場投入使用,樓仲平才真正跟小小的吸管結緣,因為人勤快,腦子有活,漸漸地,沒人愿意做的吸管生意被樓仲平當做寶貝生意來做,而且越做越大。
1993年的一年,樓仲平就掙了二三十萬,也就是一個月可以掙兩三萬塊錢,那在當時來講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當時日用百貨700多個攤位,到了93的年底的時候,他基本上做到了整個品類的第一名到第二名。
掙到錢后,樓仲平更加注重產品的創新以及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等,說到這里,樓仲平不無驕傲的說,雖然只是一根小小的吸管,“雙童”在世界上有絕對的話語權。
樓仲平說,企業標準1996年開始,到現在把吸管行業全世界的標準全部捏在手上,起草了三項省級標準、四項國家級標準、一項ISO國際標準,某種程度上,他們站在了一個全球最高的高度。
有人搞房地產,樓仲平堅持做吸管,別人做電子商務,樓仲平還是做吸管,別人看到哪里來錢快,就鉆到哪里,而樓仲平絲毫不動搖。如今的樓仲平,會花很多的時間,到各大院校去講課,將自己的經營理念、將自己的管理經驗傳播出去,在他看來,時代賦予了他機遇,他更要懂得感恩。
他說,非常慶幸和感恩這樣一個時代給他所帶來的預期。特別是自己正好與改革開放同拍,與義烏市場的發展同步,與國家發展命運形成共同體。雖然55歲,他沒有放下也沒有說要去享受。還在很努力帶著他們的團隊,希望把他們的企業,希望把這個行業,希望推動這個產業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