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雙童”樓仲平受中旭智和匯的邀請,前往深圳參加《總裁執行模式5.0》全新首發暨中旭股份14周年慶,并現場和1000多位企業主們進行了“創新思維與方法論”的課程分享。
在這場兩小時的思維碰撞過程中,都有哪些亮點呢?快來看看吧!
樓仲平再次受邀在千人大會分享
這次的課程共有1000多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主們到場聆聽。一堂課下來不僅刷新了大家的認知,而且也讓大家對“創新思維”與“方法論”有了更深的思考!
其實,“雙童”樓仲平與中旭智和匯的淵源頗深。早在2013年、2015年時就曾多次受邀進行課程分享!
企業主們被“雙童”的大禮包圈粉了
這次前往深圳課程分享,樓仲平還帶了兩位吸管妹妹一同前往。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樓仲平去上課分享,為何還要帶兩位吸管妹妹呢?
其實,“雙童”也趁這次的千人大會進行了一次宣傳活動,從而形成口碑傳播。“雙童”的企業文化叢書——《以小博大》和創新吸管大禮包也深受在座企業主們的青睞和喜愛。
活動一開始,就吸引了許多企業主前來參與,大家也對“雙童”的企業文化和創新吸管十分感興趣!
活動開始兩小時不到,吸管妹妹們帶的幾百份企業文化書籍及創新吸管大禮包就被大家領完啦!
看完上述的亮點,接下來,吸管妞就和大家分享樓仲平的精彩課程吧!
“一根吸管”的思維蝶變
1
唯有理解背后原理,
才能成為自身的“方法論”!
首先,樓仲平開門見山:這次的課程與以往課程不同,他不講“創業故事”,不講“成功案例”,也不講所謂的“方法論”。
正當大家對此課程充滿好奇和期待時,樓仲平也坦言:“雙童”只是做“一根吸管”,但實際上“一根吸管”只是一個載體,理解了其背后的原理,做什么都是一樣的!所以,對在座各位來說,重要的不是“雙童”是如何做的,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思維方式!
接著,樓仲平進一步解釋道:
1、之所以不講創業故事,是因為故事講多了,就成了“傳說中的故事”,故事本身不重要,其內涵的哲理很重要,遺憾的是卻極少有人能領悟其“底層的內涵”。
2、之所以不講所謂成功的案例,是因為案例本身都是過往經驗的總結和驗證,是創業方法論的重現。很多管理巨著采用案例驗證詮釋管理的邏輯和原理,但中國讀者往往會記住了故事卻忽視案例背后的原理!
3、之所以不講所謂的方法論,是因為我的“方法論”對我有效、未必就對你有效!只有理解“方法論”背后的底層原理,結合自己認知的實踐,“內化”成自己的方法論才能解決你所遇到的問題!
那么,這次樓仲平到底為大家帶來了什么樣的思想盛宴呢?在打破大家對課程分享的隱含假設后,樓仲平用“假設命題”的方式,通過要素分拆和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層層推導,引導大家:
從“思維”的角度去突破“表象”認知,理解“底層邏輯”,從而建立一種能更好的去認知、理解事物和世界的“思維方式”!
順著以上的“思維方式”,樓仲平和大家分享了“產品”和“商品”之間的思維模型,闡明了產品本身(一根吸管)只是組成“商品”的基礎核心,只是企業的一個載體。但商品是在產品之外,通過眼睛難以看見的內在屬性不斷疊加、不斷外延,從而改變產品的要素成本疊加,繼而實現產品內在價值的全面提升。
通過這個觀點,在座觀眾們終于認知到:原來大多數人都會受產品思維的“隱含假設”所限制,形成固定的思維認知。因此,我們要打破對產品的“隱含假設”,才能突破思維的“牢籠”!
2
創新:是一種思維的認知方式!
隨后,課程進入到第二個主題的分享。樓仲平引導大家認知:“創新”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并引用了2018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報告》中的一段話:
在當今社會中,由于我國公眾對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較低,整體的科學素質也較低,導致國內的玄學、偽科學等迷信學說廣泛盛行,我國離改變人類命運的“自然科學”還極為遙遠!
接著,樓仲平再次用“假設命題”的方式,引導大家認知:“創新”是永遠完成不了的任務!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認知“創新”呢?樓仲平認為,首先要多去學習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運用天文學、生物學、物理學的宏觀角度,理解在“自然規律”的演繹和進化,再通過逐級推理的方式去認知人類社會為什么要“不斷創新”。
通過宇宙演化、生物進化等自然規律的演繹,我們能夠認知到創新是“喜新厭舊”的應變反饋。這就說明了:創新有“時間軸”,創新在不斷“迭代”的過程中,我們就永遠無法知道“未來的產品”會長成什么樣子!
在向大家展示過蘋果電腦和小米產品的迭代更新案例后,樓仲平也以“吸管”為載體,談到在禁塑風暴下,“雙童”從最開始的塑料吸管到可降解紙吸管和PLA生物質吸管轉變,再到4月新推出的可食用淀粉吸管的演變過程。
正當大家想為“雙童”的創新能力及前瞻性鼓掌稱好時,樓仲平再一次提出新的疑問:“生物質可降解吸管”就一定是終極創新方案嗎?
答案是:未必!
因為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極為渺小,所謂科學就是人類在探索大自然原本就存在的“發現和組合”而已,遺憾的是我們至今發現的自然奧秘卻極為有限,所以“雙童”在探索自然發現的道路上從來不敢停步,絕不敢就斷定生物質可降解吸管就是吸管產業的終極創新!
接著,樓仲平轉換了一個頻道,離開“吸管的載體”,引導受眾看看在我們日常高度關注的所謂創新:
從1876年貝爾試驗了世界上首臺“幾乎沒用”的電話機開始到今天形成巨大產業的智能通訊產業,其本質都是信息傳遞終端的“不斷重組”。
微信、微博、QQ、快手、抖音、支付寶…,這些我們習以為常認為的高科技產品其實大多數都是通過現有事物的逐漸完善和不斷組合的過程。
從上述分享,我們能看出:所謂的創新本質其實就是現有事物的重組。創新其實并沒有這么難,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真正的創新首先要解決的是思維認知問題。
樓仲平也坦言:上述思維的基礎理論原則并非憑空而來,也非自己后天的發現。而是源于十五年前看過的兩本書:亞當斯密1736年所著《國富論》、熊彼特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理論。
通過這兩本書,樓仲平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理解到:人類社會自然產生分工、交換、貨幣、資本和形成商業市場的原理( 看不見的手),是依存于個人和組織之間的交換不是基于善心和愛心,而是依存于交易雙方“利己心作用的契合”,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原理。
樓仲平從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理解到:創新理論的“要素新組合”以及“通過“新組合”撬動顧客消費的需求而無關新技術”,其隱含的就是“產品創新”,呈現的是“創新思維”。
最后,樓仲平總結道:希望大家對創新不要有畏懼心理,想要創新,最重要的是要先有創新思維,理解創新的基本原理。畢竟,“一根吸管”都可以,還有什么不可以!
樓仲平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不僅獲得了在座企業主的陣陣掌聲,也打破了他們對“一根吸管”的想象。同時,大家也對樓仲平這樣一位傳統制造業的企業主對哲科思維和商業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感到震撼!
親愛的粉絲們,此次的精彩分享就到這啦!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收獲嗎?快來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