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讀
8月3日上午,王大可實驗創新團隊30多位老師來到“雙童”參觀交流。
吸管妞聽說這些老師是從全國各地趕赴到義烏來的,最遠的來自吉林呢!“雙童”為什么對他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起來看看吧!
探尋“一根吸管”背后的奧秘
首先,在吸管妹妹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雙童”的節能降耗設施、中國吸管博物館、員工餐廳等地。快看!有位老師正舉著手機錄下吸管妹妹的講解,看來是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呢!
在參觀中國吸管博物館時,許多老師表示很早就聽說了“雙童”的可降解吸管。這不,來到可降解系列吸管展示區時,大家都圍著吸管妹妹,認真地聽她介紹“雙童”各種可降解吸管的材質和特性。
參觀結束后,大家來到了九樓活動中心。“雙童”樓仲平與大家以互動的形式進行交流,一起到現場來“圍觀”一下吧!
問題一:在創業過程中最困難是時期是如何度過的?
答:今年是我創業第四十一個年頭。我在1979年春節的時候開始跟著父親去“雞毛換糖”,那時家庭處于極端貧困的狀況,甚至可以說是被迫挑貨郎擔。
所以我們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苦和累的理解與現代的年輕人不同。我能走到今天,其實很多東西來源于從“雞毛換糖”到辦企業之間干了20多個行當的歷練。經歷了各種挫折,才讓自己有了更加堅強的體魄和精神,從而支撐我辦企業到現在。
問題二:對“雙童”未來的設想是什么?
答:“雙童”做“一根吸管”已經25年了,對于制造業來講,已經算還可以了。但最重要的是讓這個企業延續下去,讓它“活著”!
任正非認為做企業最重要的就是“活著”!他曾說:“華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這個“活著”的意涵其實就是“向死而生”:置于死地而后生!
如果一個人,不在思想上把自己逼進絕路,在精神上是無法覺醒的。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于這個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
通過反悟,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內涵性”的精神成長,從而讓我們理解并珍惜生命的延續,煥發出積極內在生命活力。
這樣一種“知死”而后生的憂患意識,其背后的理論就是恐懼管理理論當中的“死亡凸顯效應”。即個體在面臨死亡時出現的一系列心理防御現象,從而對自己的“死”有所準備、有所意識、有所恐懼。在死亡凸顯時,才能更早地進行干預和調整。
所以,把這樣的理論應用到組織或企業當中,也讓組織凸顯出對“死”的認識,唯有意識到要“死”了,企業才能獲得“活著”的可能,從而提高組織的憂患意識,讓成員保持時刻警戒,保持壓力,加速流動,不斷迭代,從而提高組織的產出效率!
問題三:為什么不做吸管的DIY產品?企業的戰略是什么?
答:這個問題其實是產品周邊的開發拓展問題,事實上它并不屬于我們的產業范疇,而是屬于教學模型的深化。
在我們中國吸管博物館里也有一些外部的吸管DIY產品展示,其目的一方面是與外部資源進行鏈接,另一方面是讓大家拓展自己的思維,理解到產品的邊界可以有無限延展,從而啟發大家去思考:一個產品,通過認知和改造可以形成截然不同的產品。
“雙童”為什么不做這類產品?首先基于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認識自我有一條界線: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一旦逾越了這條界線,“雙童”絕對不做,因為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當一個企業攝入過多的時候,就會弱化自己的主體,從而喪失了話語權、主動權,很多企業就是這樣做倒了。
所以,一個企業經營當中,要認知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一條企業“能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戰略。
這條戰略是企業文化的底層,唯有堅持這一點,才能不受外界所影響。這一點可以說是“雙童”最大的戰略,也決定了我們做“一根吸管”25年 。
結語
交流結束之后,各位老師都表示在“雙童”的參觀交流真是讓他們受益匪淺。
最后,大家在“雙童”的大廳里合影留念。瞧,連攝影師都“混進”了合影隊伍!“大合影”結束之后,“小合影”也是根本停不下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