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讀
“雙童”樓仲平登上《商界》雜志五月份封面故事,親身講述中國制造業的變遷。在全球推行限塑令的當下,人們會把“雙童”當作研究樣本,從“雙童”的角度去看行業機會。所以大家總是容易去關注雙童的變化,卻很少有人看到樓仲平的變化。
這篇封面文章也許可以告訴你包括雙童在內的中國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變化。
樓仲平登上《商界》雜志五月份封面故事
▲樓仲平規劃中的創業體矩陣
記者手記
從傳統意義來說,對樓仲平的采訪算不上成功。盡管我們在雙童公司來來回回逛了幾圈,看了工廠每一個角落,但在董事長樓仲平這里,我們幾乎沒有聽到他關于這家企業的分享。他更多在聊組織與個人的問題,如何走出組織僵化的魔咒,讓每一個個體能都充滿活力。
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商界》封面人物采訪,但樓仲平聊的卻是所有企業都會面臨的普遍困境。從創始人的領導危機,到誰來指揮炮火的自主權危機,再到分權不當的失控危機,以及最后陷入流程和規章的僵化危機。
這聽上去更像是一個學者應該研究的話題,出身制造業的企業家們,一般來說,往往更關注研發、制造或者銷售的問題,但樓仲平卻更關注企業文化和員工成長。樓仲平說,這是因為吸管實在太難做了,他不得不從關注事里跳出來,去關注人。
在我的理解中,這是因為雙童已經把吸管制造這件事做到了極致,成本的極致和規模的極致,但極致的背后就是極限,想推動吸管制造這根曲線繼續成長太難了。
雖然有限塑令的利好、有奶茶行業、經銷商客戶的成長,但這些并不能再給雙童帶來過去那種高速的成長。雙童需要一條新的成長曲線,樓仲平的回答不是某個新產品、新賽道,而是去解決組織的終極危機,通過創業共享平臺打破組織的僵化,引入更多創業者一起來開拓新產品、新賽道。
這是看上去最正確也最難的路。
我無意去拔高樓仲平,但他所想要解決的,確實已經不再是雙童的問題了,而是中國制造業,甚至中國企業都在面臨的問題。
和傳統學者不一樣的是,樓仲平是一個從實業里摸爬滾打起來的商人,是行業內外關注度極高的“吸管大王”。雙童,正好可以成為他實踐自己思考和想法的一個實驗場。樓仲平說,“對,就是這樣。”但他又強調,不能為了自己思想的味道,而動了雙童的業務根基,在公司面前,他始終保持著個人的低調和謹慎。
樓仲平和雙童樣本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發則是,很多時候企業面臨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商業創新問題、組織活力問題,但根本上還是企業家的成長問題。要把企業和企業家分開太難了,盡管很多企業家并不愿意企業成為他自己的化身,但對那些還沒經歷過傳承的第一代企業而言,如果組織有思想的話,大體就是這個企業家本人的思想了。
所以當企業經營遇到極限,需要尋求更多突破的時候,最佳的路徑,其實是企業家自己需要尋找思維上的突破。
中國商業從來不缺實干家,缺少的是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