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龔正平 實習記者 樓金靖 郭鴻艷
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意)阿利蓋利·但丁
3月17日上午,中國義烏網記者來到雙童吸管專訪了董事長樓仲平。樓仲平花了50分鐘的時間以全脫稿的形式講述了雙童的匠心之路,現特別選取部分精華部分呈現給廣大網友!(PS:吸管妞接下來將會把全部視頻剪輯出來配上字幕發放給大家,盡請期待!)
采訪現場
視頻的文字內容:
就當下社會在熱議的工匠精神,如果結合到我們企業自身的話,我的理解是:這東西不是什么新的東西,它本質上是我們祖宗遺留下來的一種追求,也就是我們做手藝的,因為我們以前的匠人,做手藝的人,他不僅要養家糊口,不僅要掙錢,他可能更多的是考慮要把這件事情做好,要讓他人尊重,要把這個事情傳承下去。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當年就提出了小客戶原則。這個小客戶原則呢,并不是說小客戶一定比大客戶好,我們認為客戶是沒有什么好與不好的,我們認為客戶的價值他在于為企業創造的價值,當然,我們企業也要為顧客創造價值,相互之間是并存和平等的。這樣一來的話,我們企業后續發展的這種商業模式也發生了改變。
所以,2003年我們提出了“小客戶”原則,慢慢的我們把這些大客戶全都放棄掉。然后通過3年,通過5年,乃至于到現在這個13年的時間,我們積累了11000家的小客戶,這些客戶恰恰是改變了“雙童”發展的關鍵要素。我寧愿可以今年不掙錢,明年不掙錢,前面這個5年我們忍受住很大的痛苦,我們去做轉變,但是我相信,這個3年、5年不會白花。這個3年、5年經歷之后,我們在未來這5年10年乃至20年,我們這個企業會越來越好。所以,這個是當時我們明確認知到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事情,為什么當時我們能堅持,也就是當初的這種信仰。我現在回顧起來,我認為這種信仰是什么,就是“匠人之心”,就是以作手藝人的這種想法,很樸實、很樸素的這樣一種想法,去做這種企業,去踐行發展的這樣一個過程。
雙童吸管的小客戶原則
我從2005年開始,我們就把員工的寢室投入1600萬,一次性進行改造,我那個時候反正我身上有多少錢,都已經投進去了,然后我們員工的生活品質一下子提高。完全以三星級酒店的標準,一個水龍頭就是四五百塊錢的,而且二十四小時都是供熱水的,每個房間都是裝空調的,然后你也不要帶棉被了,也不要帶毛巾了,反正公司里全部都有,這個衛生也是阿姨幫你搞的。
所以在2005年的時候,義烏也都知道,雙童當時的員工寢室,員工的生活環境,在義烏NO.1的!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工匠的做法,因為只有一個生活習慣好的人,只有一個意識好的人,才能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那這樣一來的話,我希望改變員工的同時,改變我的產品,改變我的企業,從而讓我們企業走得更遠。
雙童的“三星級酒店式”員工宿舍
因為我們企業發展,如果你要做到,再做十年,再做二十年,再做五十年,再做一百年,那我覺得你要始終緊緊圍繞一個字——“人”。我覺得人的問題會影響我們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所以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又出臺了“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當時就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持續創新。我覺得我們這個企業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在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里面第一也是創新,技術創新,那么我們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還是持續創新。
當然,我們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我們又會去總結,去推出第三個五年發展規劃,我們想得很清楚,第一要務還是一個持續創新,所以我們認為創新是一個企業的永恒主題,也是“工匠精神”當中的第一大要素。變,我覺得這個是必然的,所以從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意識到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必須是持續創新,加大力度,寄希望于在第二個五年當中,把這個企業的產業鏈提升到更高,緊緊抓住這個行業的發展脈搏!
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我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對我自己所做實業的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提升,然后對我們所做的產品不斷地改變,不斷地創新,對花式品種,對功能要求,對這種產品的感知,乃至于品牌等等。應該說我們現在大部分企業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當中,比方講我們義烏的企業,實際上我的理解,義烏目前大部分的產品質量是不夠好的。我覺得這里面只有一點,尋找自己的問題。那客觀上講,我們到義烏市場去,義烏的產品質量還是停留在60%,大部分,少部分的企業產品已經到達了90%,從60%到90%,這個過程,我認為是已經在改善了,但是這種改善是不夠的。我認為工匠精神,它的追求,核心,是從90%到99%。但是從60%到90%,他相對來講比較容易,但是從90%到99%,他所要付出的這種精力,付出的這種時間,付出的這種內心的這種堅持,都是成倍提高的。
所以現在我們中國制造的產品當中,大體上產品的質量是有提升的,這個我們要從客觀上講,但是真正像做到那種歐洲的、德國的,做到日本這種產品品質的,我覺得還是少之又少的。這個是我們這個社會,和我們做企業的人,特別是我們義烏民營企業要反思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出像日本那樣的產品?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出像德國制造的那種產品?這個就是我們缺乏的是什么?缺乏的是,幾十年來人家沉下去一點一滴的這種積累、堅持和創新。這個是目前我們要反思的。
客觀上講,我們這個社會到現在,尤其是今年春節前后,我們李克強總理,一直在倡導的這種供給側改革,我認為恰恰是我們要反思的。你看義烏市場這么多年的發展,也是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現在你說哪個產業不過剩?哪個行業都產能過剩。但是產能過剩,大家還是一窩蜂地,拼命地追求產量,拼命地追求數量,拼命地在做薄利多銷。因為薄利多銷是義烏這個市場特有的這樣一種經營方式,我覺得這在二十年之前一點問題都沒有,乃至于在十年之前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你今天還在片面地追求這種薄利多銷,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這也就是同樣在經歷十多年前我們這樣的一種過程,產品越做越多,出口量越做越大,但是你說獲得的利潤呢?越來越低。
那么隨著我們這種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覺得我們要改變的恰恰是這種思維,也就是我們每個做企業的,你要有匠人之心,要有這種思維上的改變。
(來源于中國義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