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語
隨著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的熱播,吸管妞將結合當家人樓總口述的“雞毛換糖”經歷持續推出《你不知道的“雞毛換糖”》微信系列!今天和大家分享系列第二篇:
我想跟著爸爸去“雞毛換糖”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爸就已經出去“雞毛換糖”了,后來,兩個哥哥長大了也陸續跟著我的爸爸去“雞毛換糖”。
在1979年的春節,我非常希望和爸爸一起去挑貨郎擔,因為家里兄弟姐妹六個,一旦爸爸出去挑貨郎擔,我們就覺得在家里特別苦,根本吃不飽飯。那時,我每天都希望春節的時候要和爸爸去“雞毛換糖”,從而能夠吃上白米飯,所以我盡了所有辦法說服我爸爸帶著我一起去“雞毛換糖”。
爸爸同意后就帶上我跨上了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一路到了三百公里以外的江西弋陽縣,開始了手搖撥浪鼓的“雞毛換糖”……
14歲的我由于營養不良,個頭十分瘦小挑不起貨郎擔,爸爸專門到附近的山里砍了毛竹,編了一副毛竹的小貨郎筐,讓我挑著小的貨郎擔跟著爸爸“雞毛換糖”。
挑“貨郎擔”用的扁擔和一般的扁擔是不一樣的,杉木扁擔很軟,挑的過程當中會很有節奏的搖起來。這樣一來,在挑的時候人的腳步會跟著走,所以挑著雞毛走路會特別快,小孩子不跑快點都追不上我。現在我走路很快,和老婆出門時不時的就把我老婆扔在了后面,同事和我出差時一轉眼就跟丟了,這都是因為那時“雞毛換糖”練出來的腳力。
1979年時期的“雞毛換糖”,義烏廿三里已經形成了提籃市場。所以我去挑貨郎擔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用糖去換雞毛了,而改用牛皮筋、發夾、紐扣等小百貨去換“雞毛”。
我們“雞毛換糖”的地區主要是山區,道路崎嶇,路途艱險,每天都要翻越百里路,因為山區去的人少,能換來雞毛也多,有時候就因為一個小山村沒有人去,結果能滿載而歸!
那一年的春節,半個多月的時間,爬山過嶺,雖然磨破腳皮,卻讓我第一次真正賺到了十多塊錢。回家以后,爸爸再怎么罵我,死活也不去上學了……
“進四出六”其實是義烏土話“出六居四”
跟隨著爸爸挑貨郎擔的過程當中,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比如說,在換雞毛時,原本給小孩兩顆糖,爸爸會再多給小孩半塊碎掉的糖;有些人過來換紐扣,原本說好十顆紐扣,爸爸會再多給一顆…… 這樣一來,村民們就會記得我們的好,就算下次別的貨郎經過這里,他們也不會把雞毛給別人,而是留著給我們。
后來我才理解這是義烏商人特有的品質,用義烏土話說就是“出六居四”,做生意多給別人一些,要先想別人(利他經營),超越顧客的期待,讓顧客占點便宜,別人才會更愿意和你做生意,生意才會越做越好。雖然現在義烏人早已不從事“雞毛換糖”,但無論做生意還是辦企業,都延續了這一價值觀。這實際上也是義烏能發展得越來越好的深層原因。
“雞毛換糖”要事先路線規劃
由于春節期間出去“雞毛換糖”的人很多,事實上也是有競爭的。所以我爸爸就會給我們三兄弟每天進行規劃線路,并明確我第二天應該走哪一條路線,甚至會按照村莊畫出簡單的圖紙。
有了路線規劃之后,大家心里也就更明白了。我今天要走哪個村莊,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非常清楚,同時也避免了我們兄弟之間線路重復。現在想想,“雞毛換糖”中的線路規劃其實就是現代企業經營當中的管理和計劃,商業的本質是相通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好詳細的思考、規劃和部署,從而讓我們少走彎路,讓大家更有效率!
“雞毛換糖”為何從最遠的地方開始
每天的“雞毛換糖”還是十分辛苦的,但我自己并不覺得有多辛苦,通常我們都會4點起床,5點出門,先走出去20多公里,趕三四個小時的路,然后到規劃當中最遠的村莊,一邊換雞毛一邊往回走。這樣一來,雞毛換的越來越多,擔子越來越重時,也離回家的路程越來越近了,從而也就減少了體力消耗。
觀看《雞毛飛上天》,想象那個年代的“雞毛換糖”,當家人樓總到底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的貨郎擔經歷?請持續關注《你不知道的“雞毛換糖”》系列微信,后面的故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