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語
隨著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的熱播,吸管妞將結合當家人樓總口述的“雞毛換糖”經歷持續推出《你不知道的“雞毛換糖”》微信系列!今天和大家分享系列第八篇:
“雞毛換糖”初期都是以換“雞毛”為主,到衢州之后,“雞毛”不再是主要收購的物品,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越來越多。后來,我就帶著我爸爸和哥哥去江西城里“雞毛換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從“雞毛換糖”轉變成了擺地攤賣小百貨。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來講講三十多年前“雞毛換糖”背后的故事:
買菜時偶遇擺地攤的小百貨
衢州離義烏很近,去衢州“雞毛換糖”的人就很多,我們一整天也換不到什么東西,收益越來越少。后來,我說服了我爸爸和兩個哥哥,一起去江西景德鎮“雞毛換糖”。我們在景德鎮租了房子,提著編織袋,搖著撥浪鼓,用錢去換廢銅、廢鋁、破涼鞋、破蓑衣等比較值錢的東西。
住在景德鎮,我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爸爸去菜市場買菜。有一次,我們從菜市場買菜出來時,突然聽到有一個人在叫賣小百貨,我們很好奇,過去一看,那人在地上攤了一塊塑料布,上面放了一些帽子、襪子、手套、圍巾等針織品,也有像我們去“雞毛換糖”時用來換雞毛的小百貨等等。我當時就很羨慕,覺得他比我們先進多了,我們還在走街串巷辛苦叫賣換廢品時,他們已經把義烏小百貨放在菜市場門口賣了。我再仔細一聽,聽到他們說義烏話,我就想,為什么我們就不可以去擺地攤呢?
說干就干。我讓我爸爸和我大哥繼續“雞毛換糖”,我和我二哥就回義烏進了一些手套、襪子、帽子、扎頭發的絲帶、發夾、玩具等小商品(這時候義烏的市場已經有很多小百貨了)。回到景德鎮后,我們半夜3點就起床,到菜市場門口搶占位置,擺攤叫賣。等到原來在菜市場門口擺攤的義烏人過來發現他們的地盤被搶了,他們也傻眼了。于是我們這些擺攤小商販之間就產生了競爭。
社會開放下商品經濟逐漸萌芽
1982年,義烏并沒有托運處,也沒有現在的物流,所有的小百貨都靠我們自己扛到當地放在地攤上賣。當時景德鎮菜市場門口不僅僅有義烏賣小百貨的,還有揚州賣牙刷的,福建人賣雨披的,富陽賣絲綢、圍巾的商販。初期的時候大家都是這樣擺地攤討生活。
后來,當地的工商局也開始注意到這個現象,要求我們這些小商販去做個允許擺攤的證件,并在菜市場的邊上專門開辟了一塊地方,讓我們賣東西。我們買了鋼絲床,還搭了一個小棚子。這樣一來,大家都在一條街上,你賣你的,我賣我的,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一段時間下來,我們再和仍舊在“雞毛換糖”的我爸爸和大哥一比較,發現一個月下來,我們的收益比他們高多了。后來我爸爸和大哥也不去“雞毛換糖”了,跟著我們拿一塊地方,做一本證,買一個鋼絲床,從義烏進貨小百貨到當地去賣。從這時起,我們一家就從“雞毛換糖”自然地轉變到義烏小商品的經營當中去。
在擺地攤賣小百貨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義烏人把大量的小百貨運到外地去賣,也帶動了當地的商販。原來他們是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哪里買來的,后來知道是從義烏過來的,他們也坐火車到義烏進貨。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義烏的批發生意也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從一開始菜市場門口的幾個攤位,到后來擺到幾十米路的攤位,再到政府專門劃了一塊地拿來供我們擺攤形成小市場,我們的小百貨生意競爭也越來越大,錢越來越難掙。我們意識到,不管是“雞毛換糖”還是擺攤,只有不斷思考和轉變,才能賺到錢。這個過程中,也讓我慢慢認知到思考的重要性,為自己以后的創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