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讀
在國內,付守永先生是著名的“工匠精神第一人”,他寫就了《工匠精神》、《路演大師》等暢銷著作,為企業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營指導和管理方略。在付守永先生的著作《工匠精神 成為一流匠人的十二條工作哲學》的開頭,就是他邀請“雙童”樓仲平為此書寫的序文!看來付守永先生對“雙童”的”工匠精神“也相當認可。想看看樓仲平是如何詮釋”雙童“匠心的嗎?下面妞帶大家來看看!
《工匠哲學》:序
作者:樓仲平
與付守永先生結識于兩年前在義烏“雙童”舉辦的“世界義商文化班”分享會,當時先生精彩的《大國工匠,匠心筑夢》主題演講令我大為感觸,感觸于 “雙童”的企業經營哲學與先生“匠心”理論高度契合,此后便將付守永先生視為知己、導師,并時有交流、請教。
此次先生又一大作《工匠精神 成為一流匠人的十二條工作哲學》即告付梓,受先生盛邀為此著作發行作序時,內心還是有些無所適從。一是先生給予我的這份信任及尊重讓我非常感動,另則是我本人出身草根,初中輟學后就隨父到江西挑貨郎擔一路創業至今,對系統理論性的認知并不專業,所以只能從我幾十年的“匠人”演變過程談一點實踐的感知和體會。
回想起來,從1979年開始創業到今天已經歷了三十七個年頭,初期的十五年時間里我一路折騰,從“雞毛換糖”開始,期間收過廢品,沿街賣過牙刷,放過氫氣球,搞過有獎銷售,擺過地攤,當過“包子軍”,做過鐵匠、賣過菜刀,倒過電子表、計算器、打火機,跑遍大半個中國后還是身無分文,被迫無奈下又回到義烏搞養殖業,三年后又再次失敗,無奈下重新南下當“倒爺”, 就這樣摸、打、滾、爬干了二十多個行當最后還是賺不到錢。
我一直理解我前期的創業過程都是在追尋著自己的“夢想”,表面看都是因為生活所迫,為了生存而四處奔波,實際上是不夠專注,沒有堅持,過多的選擇和不斷的放棄,追求一夜暴富,夢想一步登天,不懂得春天播種需要秋天收獲,結果當然是再多的機會也都會白白錯過。
1994年4月,偶然的機會讓我再次選擇“一根小吸管”作為重新創業的起步,無數次的創業失敗使我在經營“雙童”之后選擇了更多的堅守和專注,從而逐漸拋棄了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減少了唯利是圖的投機心理,深刻認知到創辦企業的意義所在,始終關注事物本身,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到更好。
客觀上講“吸管”的生產門檻很低,屬于低技術、低貨值、低利潤的一次性易耗品,傳統的經營觀念都認為吸管太小,很難掙到錢,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經營。但在2000年9月的一次日本之行卻徹底改變了我對吸管這個產品的認知,也促使我轉變發展思路,讓“雙童”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
記得我第一次跟隨我的日本客戶桑原道昭先生到日本考察業務,他帶我到日本奈良的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廠參觀,這是一家利用自然老死淘汰的森林資源進行一次性筷子制造加工的企業,占地也就兩三千平米,整個生產場地有條不紊,極為整潔,十來臺不算太先進的生產設備,一二十號看上去都有六七十歲的老年員工,但生產出來的一次性筷子卻讓我十分震驚,雖說是一次性的筷子,卻做得像工藝品一樣考究,包裝更是做的極為精致,售價也嚇了我一跳:五雙包裝的一盒筷子,出廠價格竟然高達四百多日元,相當于人民幣六塊多一雙,是國內同類一次性筷子批發價格的一百多倍!
桑原道昭先生告訴我這家筷子工廠已有四十五年的歷史,這些員工都是從年輕的時候就伴隨工廠發展而來,所以工廠的效益和產品質量都極為穩定。一直到十三年之后的2013年,我再次拜訪這家筷子工廠,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還是那么大的規模,還是生產一次性筷子,產品還是那么的精致,唯一改變的是新社長已接替了老社長,部分年輕的員工接替了部分已白發蒼顏的老員工。后來我逐漸明白了為什么日本生產的產品會如此精致的原因所在:每個人專注于事,根子里有“職人精神”。
這家一次性筷子工廠和日本企業的綠色環保經營模式一直影響了我對企業和產品的經營思維,認知到通過堅持和創新完全可以改變企業的不變真理,從而影響了“雙童”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始終堅守在“一根吸管”上,并通過專注不輟、精進創新、用心經營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童工匠思維”,使“雙童”逐漸擺脫了薄利多銷的粗放經營,逐步形成了精細化管理、生態環保、與員工共成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徹底改變了世人對吸管行業的低、小、散、弱的傳統認知。下面我就“雙童”二十多年逐漸形成的“匠人思維”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和回顧:
“初心”純正:讓“雙童”基因再造
從客戶到摯友,認識桑原道昭先生時他已七十高齡,一直到他2011年去世的十五年時間里,他始終影響著我對企業的不斷認知和深度思考,他經常嘮叨的一句話就是:唯有對員工有利的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唯有對社會有利的企業才能持續生存。
在他的影響下我幾渡東瀛,學習日本先進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并從2003年開始在新建廠房里持續投資七千多萬,全面建造了包括“雨水收集、廢水處理、中水回用、余熱采集、垃圾分類、屋頂綠化等全方位的企業節能降耗設施,從而形成了今天“雙童”的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零排放“花園式”工廠,為企業每年降低能耗支出幾百萬元的同時實現了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工廠建成后,我又一次性投入巨資建設了可滿足近千人居住的三星級硬件標準的員工寢室樓,在企業取得效益的同時也讓員工的生活得到巨大的提升。現在的“雙童”廠區很像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滿眼翠綠、四季花開、瓜果飄香。良好的環境,溫馨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位員工的內心,改變了員工的習慣,提升了員工的素養,增強了團隊的信心,從而顯著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的穩定。
透過現象看本質,“雙童”十多年前投入巨資建立節能降耗的經營模式,建立三星級員工寢室樓改善員工生活環境,其本質是遵循了商業本質,與付守永先生《工匠哲學》所倡導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觀點高度契合,先生所言的“正心”我認為就是企業經營的“初心”和“德性”,就是企業的經營哲學和企業文化。唯有樹立企業之德,有利于社會、有利于環境、有利于員工,把社會責任和員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這樣的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并持續生存。
“恒心”已定:一生做好一件事
一根吸管有什么花頭經可以做?常人往往都會這么想,曾經的我也會這么想。參觀了日本奈良一次性筷子工廠后,我逐漸改變了這種慣性思維,經常會思考為什么日本的企業一根筷子可以做五十年?為什么一個小小的日本企業能做出中國同等規模企業的百倍產出?
“把一根吸管做成高新產品”這個想法或許有些天馬行空,但對于這個目標“雙童”人卻有著異常堅定并清晰的規劃和追求。
從2005年明確創新轉型后,我帶領“雙童”的團隊始終在思考吸管這個產品除了喝飲料還能干什么?思考如何讓吸管“無中生有”而“無奇不有”。
十年之后的今天,你在“雙童”的各大電商平臺旗艦店里都可以買到各種造型的創意吸管:有動物造型的卡通吸管、有內嵌風輪會不停旋轉的風車吸管、有用于情侶兩人共飲一杯而不用擔心細菌交叉感染的愛心吸管,有幫助老人和病人吸飲不會回流的省力吸管……
從一根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吸管,到今天“雙童”琳瑯滿目的創意吸管,“雙童”的吸管已不再是簡單喝飲料了,幾厘錢的吸管逐漸地變成了幾毛錢、幾塊錢,甚至于我們的吸管都可以賣到十塊錢、八塊錢一支了。而取得這樣的創新突破,絕非是一朝一夕的短、平、快,而是以“十年為一個單位”的持續積累而一點點的突破。
十年時間,全球吸管行業的知識產權,三分之二已經被“雙童”緊緊掌握,從行業標準到國家標準、再到ISO國際標準,“雙童”幾乎包攬了吸管行業的所有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一流匠人,不斷自我進化而非僵化”,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并非簡單的回歸傳統,而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的提升并適應時代的潮流。付守永先生說的這段話非常貼切地印證了“雙童”作為新時代“匠人”所擁有的特質--不斷創新!
“平常心”下:縱有千千誘惑,也難撼動我心
天底下有很多的事情是比較難做的,當好一個老板就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在中國特有的發展環境下,機會多多、誘惑多多、陷阱多多,如何在長期的企業經營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幾乎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2007年之后,“雙童”獨特的經營模式被社會所認知,并被地方政府作為企業標桿重點推廣,一時間大量媒體爭相到“雙童”采訪。各地社團、各級領導和各地企業家團隊也紛紛到“雙童”參觀交流,光2007年一年的時間里就接待了3500多人次。
企業紅了,老板火了,領導的期待,朋友的鼓勵,都認為“雙童”不應該“小富即安”,應乘勢做大做強,放開手腳做大產業鏈:上游可以做原料,下游可以做包裝,醫療上用的輸液管、汽車上用的連接管,只要是塑料管都應該去爭取。
在那個機會滿天飛的時期,有幾次誘惑刻骨銘心,記得有朋友介紹我到昆明螺螄灣市場投資房地產,一千萬一個股份,保證三年收回投資,我夫人有所心動,商量來商量去,最后我當著朋友的面說:我相信昆明的事情能做,但掙過那么快的錢,吸管是一定做不下去了!最后我夫人看著我糾結就于心不忍,而不了了之。
還記得有朋友介紹我一起喝茶,朋友的朋友也是制造業的老板,但其大部分精力已花在房地產投資上,聊著聊著,朋友突然惋惜地說:樓總,你真是大材小用了,現在這個時期你完全可以通過關系,隨隨便便圈一塊土地、包裝一個項目,過幾年一增值,比你辛苦做幾輩子的吸管都強……
一次次的機會和誘惑被我一次次的拒絕,漸漸地我的圈子沒有了,朋友也離我遠去,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有時候在公司一待就是幾個月,連大門也不出一步。
這樣也好,孤家寡人,清心寡欲的正好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企業的經營當中,把一個大家都認為的“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回想起“雙童”這二十多年,其實我認為當老板最難的就是要擁有一顆“平常的心”,許多老板的痛苦不是因為獲得太少,而是因為想要的太多!
“一流匠人的職業素養,是對工作、對家庭、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保持一種清醒、一份冷靜、一種定力,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付守永老師的這段話余音繞耳,時時提醒著我保持理性、保持定力,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