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7:00,“雙童”第230期學習會在九樓閣正式開講!本次課程由樓仲平帶來他今年的最新課程《淺談“理性創業思維”》!要說這堂課,可是“重量級”,光是這個月都已經在浙大講過好幾回,并引發了聽課學員的一致好評!在內部員工的強烈呼聲下,樓仲平也決定在連續兩天的時間里,將這堂課進行針對性的講授,同時開放外部聽課名額,引導大家共同認知“理性思維”!
下面,吸管妞就把上半堂課的精華內容——“為什么中國人更容易感性”和大家做一個主題分享!
為什么要認知“理性思維”?
中國人為什么容易“感性”?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差異來分析“中國人為什么容易‘感性’”:
由于中國人深受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影響,中華文明本質上是農耕文明,農耕文化是封閉的血緣文化:核心是血緣關系,所謂“親”才能“近”,而所謂“近”是指血緣譜系的近。國人在與熟人打交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但不知道如何與生人打交道。對待生人只有兩個辦法,要么把生人變成熟人,變不成熟人就很難被信任,是典型的“熟人文化”。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臘沒有農耕基礎,從而導致工商業發達,游牧、航海和經商而形成的頻繁遷徙成為他們生活常態,形成了一種“生人文化”,而由此帶來的新的社會秩序機制則是契約機制。所以,近代“理性思維”的基因發源于西方的“理性科學”,是從古希臘以來發展而成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歸納、演繹推理基礎上的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中國文化以“仁愛”精神作為人性的最高追求,在實踐上追求實用性,對事物背后的“存在”缺乏“本質”的認知和探索,容易形成“思維遮蔽”。中國人極易受自己本能、直覺和意志(欲望)等心理作用的影響,容易忽視客觀的依據而憑感覺做事。在生活層面未必會有多大影響,但涉及到經營層面,則關系十分重大!這也是目前環境下中國傳統企業經營出現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
警惕“美好文化”的遮蔽
人類一切的社會生存都叫“文化生存”。任何文化在早期都是維護其載體生存的,但隨著生存結構的流變,原有文化的“維護效應”會轉化成“戕害效應”。任何文化都是自己的操作模式中達成“內在自恰”的遮蔽系統,如果不發生外部沖突和交流,你站在內部是決然無法突破自己文化遮蔽的堅殼!
正是由于任何文化都具有的遮蔽性,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擁有自己的文化思想體系。如果我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始終保持原有文化思想的渠道延伸,這一定是無效學習。如果你聽不到不同聲音,接觸不到“你所不知”的知識,從而導致你總是在原有思想模型中積累,這樣的積累只是增加信息量而已,絕無改變自己文化思想結構的可能!
商業文明來源于西方,我們所從事的創業、經營和管理均屬于西方理性科學。因此,在西方體系下的商業經營活動,用純中方的感性思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兩種文化間一定會產生對抗!所以,作為創業者或管理者來講,我們也要開放自己的思維,突破思維遮蔽,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狀態和文化結構,否則你永遠處在堅殼當中而深受戕害!
以中為體,以西為用
那么,既然已經認知到中國人天然更容易感性思維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去融合“理性思維”呢? 樓仲平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以中為體、以西為用”!我們在認知“理性思維”時并不表示需要全盤接受西方的“純理性思維”,而是用儒家保守融合西方理性思辨,從而達到修身與創新并舉、創業與守業結合!
用中國人的感性思維來解決在生活中、家庭中的人際關系,用西方“理性思維”的邏輯推理來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從而達到中西方兩種思想的融合!大體上保持“理性”(管理經營上),理性中帶點“感性”(人際關系上),偶爾來點“非理性”(創新求變上),用“儒家中庸”與“邏輯變革”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感性”是中國人的天然情愫,也是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的習慣認知。偶爾感性恰恰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在生活中、家庭里,我們可以選擇適當感性。但在工作中、創業中、甚至在面對巨大誘惑時,應該“理性”判斷!
在當今巨變社會下,“變”成為這個時代沒有選擇的“選擇”!唯有“突破遮蔽”,將中西方文化相融合,創業者及管理者們才能打破自身瓶頸!在接下來的課程當中,樓仲平將重點分享《中國“重德文化”下容易忽視的規則和契約》,引導大家突破“道德”認知、回歸“理性”本源,實現真正的科學發展觀!敬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