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語
近日,著名原創財經新媒體——“界面新聞”發出了《義烏四十年間:雞毛上天|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出發地》的新聞,其中重點提及了樓仲平“雞毛換糖”的創業經歷。下面,吸管妞就帶大家來看看吧!
義烏四十年間:雞毛上天|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出發地
文/界面新聞 作者:樓婍沁
創一代:農民變老板
義烏本地人不怎么講究“國際”、“全球”這些“虛頭巴腦的形容詞”。和他們聊市場,他們講的最多的是市場之于這座城市的重要性,而且說法大致相同,像極了流傳多年的繞口令:“沒有這個市場,就沒有現在的義烏,義烏不靠山、不靠海、沒資源,只有做小商品生意是有傳統的。”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義烏人更愿意親切地喊這個巨型商貿城為福田市場。商城目前的選址所在屬于原來的義烏福田鄉,曾因為和廿三里鄉等地一起在1970年代末辦鄉鎮集市而被熟知?,F在追溯小商品市場的歷史,這些集市都可以被算作見證義烏小商品生意傳統的重要標記。其中,廿三里鄉的橋頭門集市還被官方稱作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祥地。
不過,雖叫集市,實際上,那時候只是幾個,最多十幾個貨擔郎,即挑著扁擔的農家商戶,一起聚在縣城的空地擺攤。大家賣的東西也很單一,主要就是針線、板刷、雞毛撣子這樣的生活用品!
大多數貨擔郎——比如現在因為創辦了全球吸管行業領導者雙童吸管而被稱作“吸管大王”的樓仲平——還是更愿意挑著扁擔去到更偏遠的農村,延續清朝末年流傳下來的“雞毛換糖”的傳統,也就是用義烏生產的紅糖,偶爾帶一些脂粉針線類的小百貨,換取村里人家的雞毛。好的雞毛回來綁成雞毛撣子換錢,次品則拿回地里埋著漚肥。
“那時候是要說你投機倒把的,”樓仲平從1979年開始做貨擔郎去江西雞毛換糖,那年他14歲,“而且大家也都是農民,要種田,沒有那么多時間,只有農閑的時候才能去挑擔。”
盡管1978年后,中國社會的改革序幕已漸漸拉開,但是各地落實政策的進度和程度都不相同。以義烏來說,直到1982年,時任義烏市委書記謝高華宣布開放小商品市場,并隨后提出包括“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在內的“四個允許”,義烏人才敢真正意義上做起生意。
而在這之前,不說在縣城擺攤,就是挑著擔遠走他鄉,也頗為需要勇氣,畢竟一不小心就會被打成“投機倒把”、“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典型。
所以,和每個貨擔郎聊一聊,他們都會有不少和“打投辦(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斗智斗勇的妙招。進縣城擺攤的要做好隨時挑擔哄逃的準備。而遠走他鄉的稍好點,可以去找工商局辦理“小百貨敲糖換取雞毛施肥臨時許可證”——這是當時義烏政府默許農家商販存在的一種嘗試——但也只能用糖換雞毛而已。
“改革開放其實是給了很多人一個創業環境的穩定性,一個機會。”樓仲平說。
等待已久的機會來了,義烏人的熱情一下子噴涌而出。樓仲平就在之后的十年里,嘗試了20多個行當,擺過地攤、做過有獎銷售、打過鐵、當“倒爺”,也回頭試過把家里的田改成魚塘養魚,再做農民,結果碰到漁網觸電燒傷了三個手指,左手中指至今都不能伸直。直到1992年,他才因為在市場買了個攤位賣塑料制品而真正賺到錢,穩定下來。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國際商貿城之前的幾代市場的更迭是這股熱情最好的證明。1982年,第一代市場——稠城市場正式開業,聚集起了700多個商戶,當時不存在攤位的概念,每家商戶拿一塊板,一塊塑料布就能開店。
到了1984年底,第二代新馬路市場開業,商戶數量擴展至2800余家,營業面積也一下子從4000多平米擴大到1.36萬平方米。也是在這一代市場,義烏市場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輻射范圍從周邊縣市擴展到整個浙江省周邊。
之后的第三代城中路市場和第四代篁園市場同樣因為商戶的迅速增加而不斷擴大。到1992年,篁園路市場開業,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營業面積已增加到11萬多平方米,商戶數超過1.5萬個,成交額突破20億元,輻射范圍擴展至全國。
而后一年,義烏市政府開始嘗試讓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變為中國第一個不由政府主辦的市場。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成立。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主辦者由此開始由政府逐漸變為政府控股的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0年間,市場規模不斷壯大,經營自由度不斷提高。這為不少像樓仲平這樣農民出身的創業者提供了致富的平臺。而這群人賺到錢后,他們的創業故事成了親朋好友、鄉里鄉間最愛聊的事。
(本文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