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2016義烏市企業家迎新年會暨創業創新推進會在幸福湖酒店舉行。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領導小組副組長鄭宇民,浙江省企業聯合會副會長陳衛東,義烏市委書記盛秋平等義烏市領導出席了本次會議,義烏廣大企業家們參加會議。
會議現場盛況
會議上,樓總作為企業家代表上臺發表演講,講述了他自身的創業艱辛歷程及創業二十多年的所感所悟,勉勵在座的企業家們耐住寂寞,堅守實業,存留一顆“匠人”之心。樓總精彩的演講不斷地被在座企業家們的掌聲打斷,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和贊賞。
當家人樓總激情演講中
一個好的企業,就應該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少產生污染、少耗費資源、不過度依靠政府、不等待政策改變、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你都能持續發展,而長期生存的企業。
作為一個企業來講,發展初期做大規模很重要,但經歷了一定時期成熟后,做深做強就更重要,企業之間的競爭,初期比的是爆發力,但長期比的一定是耐力。
所以做企業,需要看的長遠,需要從長計議,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持續的堅持和堅守,更需要扎根于內心的“匠人” 之心!
我覺得做企業難得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都是一個凡人,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要去做轟轟烈烈、頂天立地的蓋世大英雄。一個人、一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好了。
做企業的人,真正把企業做好了,所謂的名也好、利也罷,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真正把企業做好了,你不出名都難,不掙錢都難,你又何苦一天到晚、吃喝拉撒,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思花到外面賠笑臉?
下面,吸管妞就把當家人樓總精彩的演講全文分享給大家,記得分享點贊哦!
制造型企業需要有“匠人”之心
文:樓仲平
22年前,我選擇了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吸管”,作為我人生夢想中又一次的創業旅程。這個產品一次性、幾里錢、低門檻、低技術、低起點、低利潤,幾乎是幾百萬個義烏小商品當中最難做、最不值得去做的產品,幾乎沒有之一。
最初幾年,我曾經為了這一次的創業選擇而懊惱過一陣子,因為這個產品,低、小、散、弱,難以為人所關注、在餐桌上都是白送他人使用的。
我曾經想過放棄,但那時候我已沒有了勇氣,因為我14歲挑貨郎擔,無數次跌打滾爬,在前面15年時間,干了二十多個行當,走過無數的彎路,經歷了太多的失敗,磨平了我的銳氣,已讓我在當時沒有了勇氣,去選擇重新來過。
被迫無奈下,我選擇了堅守,我選擇了專注,選擇了從小積累的開始,希望讓我的用心和堅持,去改變“吸管”這個行業;
從此之后,我立誓不再移情別戀,也逐漸放棄了去貪大求全。
22年過來,我放棄了無數次機會,拒絕過不知道多少次好友曾經的相勸,選擇了享受孤獨和寂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從此,我把我幾乎所有的精力,化成了一年365天,每天持續重復著同樣的工作,而日復一日,又年復一年,放棄了娛樂,放棄了愛好,甚至放棄了休息。
曾經,我為了解決一些技術難題,數月不出大門,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和隊友們一起并肩作戰,多少次通宵達旦,就在沙發上和衣而睡;
曾經,在12年之前2003年,我希望引進日本技術,把“雙童”建設成綠色節能工廠的時候,我找遍義烏也沒人幫我設計的時候,我只能自學軟件,花上一年多的時間,天天起早摸黑,在電腦上畫出了上千頁關于雨水收集、廢水處理、中水循環、余熱采集、屋頂綠化等節能降耗方面的施工草圖;
曾經,我帶領我的隊友,為了推行精細化管理,花費數年的時間,每天加班加點,把我們認知的點點滴滴,積累形成了1500多頁的標準化制度文件;
曾經,在企業電子商務進程中,因外包方始終拍不出高質量產品照片的時候,我自己下決心,花費了40多天的時間,天天蹲守攝影棚,直到拍出我自己滿意的高品質產品照片為止;
甚至我幾個月不出大門一步,始終在思考“吸管”這個產品除了喝飲料,還能“干什么”?思考如何讓“吸管”無中生有,并“無奇不有”。
傻傻的堅持,極致的專注,終于有一天,我們看到了:
“雙童”的吸管,已不再是幾厘錢一支了。幾毛錢一支、幾塊錢一支,甚至于我們的吸管可以賣到了十塊錢、八塊錢一支。而取得這樣的創新突破,絕非是一朝一夕的短、平、快,而是以“十年為一個單位”的持續積累,一點點突破;
十年時間,我們逐漸放棄了低端加工和薄利多銷,專注于國內的高端市場開發,專注于品牌化和個性化定制,形成了鮮明特色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十年時間,吸管行業的商標、專利和著作權,三分之二的知識產權已經被“雙童”緊緊掌握,并在2010年成就“雙童”成為義烏歷史上第八件“中國馳名商標”;
十年時間,我們從企業標準、到行業標準、到國家標準、再到ISO國際標準,“雙童”幾乎包攬了吸管行業的所有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十年時間,“雙童”始終保持著兩位數增長,產值增長了六倍多,而我們的廠區還是在北苑路上那區區的十來畝土地;
而我們的工廠,也因為12年前堅持引進日本企業的節能環保技術,而成為義烏最節能、最環保、最干凈、也是最漂亮的花園式零排放工廠。
這幾年,大家都在說現在的產業環境不好而經營困難,我也經常會聽到義烏企業主這樣那樣的抱怨,有說義烏的產業結構不好,有說小商品的利潤太低。但我想說的是,環境是相對的,自己的努力是絕對的。“雙童”的發展其實恰恰證明了一點,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義烏幾乎所有小商品都一個樣,一批不好的企業會把一個好端端的行業做爛,而一個好的企業卻能帶動一個行業更好的發展。
所以我對企業好壞的認知是:一個好的企業,不一定是高科技的企業,也不一定是高速增長的企業,更不一定是大規模的龍頭企業。一個好的企業,就應該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少產生污染、少耗費資源、不過度依靠政府、不等待政策改變、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你都能持續發展,而長期生存的企業。
兩周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產能”被列為今年五大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指出,要對那些“僵尸企業”和“產能過剩企業”狠下刀子。以“壯士斷腕”決心來推進并化解過剩產能,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加快向高端、智能和綠色方面轉型。
中央政策的信號實際上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我們的產業和企業亟待改變,說明了中國的政策環境已不再鼓勵簡單、低效的粗制濫造和低端加工,包括我們義烏的老百姓對近幾年因為環境治理和違章搭建而關停的小微企業,客觀上存在的不理解,這實際上是有政策背景的。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制造企業的發展環境,早已不再是簡單追求數量和規模的時候了,而恰恰相反的是: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粗制濫造、企業低質低效、資源嚴重浪費等問題,再加上嚴重污染的水源,伸手不見五指的霧霾,都已然成為了中國制造的無窮后患。作為一個企業來講,發展初期做大規模很重要,但經歷了一定時期成熟后,做深做強就更重要,企業之間的競爭,初期比的是爆發力,但長期比的一定是耐力。
客觀上是講,我們大部分企業還在通過大量制造的低價競爭來取得微薄的利潤,但這個會越來越難,因為近十年以來的要素成本在急劇提升,而你的產品價格卻很難提升,你很難再用現在的高成本去做十年、二十年前的薄利多銷了,如果現在這個時候你還是完全靠出口、靠低價、靠OEM貼牌加工的方式在參與市場競爭,我想你的企業會越來越難,因為你怎么降低成本也降不過越南和印度哪些國家,也就意味著你完全靠價格是一定競爭不過人家的。
當然,做企業是一個鏈式發展過程的持續積累,不能掉鏈,更不能斷鏈,你不能說今天不想做了就先停掉再說,你也不能說今天想少做點了就把廠房先出租。中國14億人口,就需要14億個機會,你不想做了,沒關系,后面一大堆想著做,但你要是再想回來做,你想都別想了,你根本不可能再有機會。所以做企業,需要看的長遠,需要從長計議,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持續的堅持和堅守,更需要扎根于內心的“匠人” 之心!
據我了解,像我所在的園區內,大部分企業廠房是有出租的,沒有出租的企業已為數極少,像我們所在地廠房的租金近三年下降的幅度幾乎是腰斬的,所以靠出租廠房過日子只能茍且偷生。
我認為目前制造企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拋開宏觀環境的因素,從企業自身角度去理解的話,是跟我們部分企業的價值觀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在前面這個十年時間里,做企業容易急功近利,也容易見異思遷,總覺的別人老婆漂亮,不愿意沉下身姿,不愿意踏踏實實做事,覺得自己什么都行而無所不能,動不動就大干快上,結果是大幅舉債,八面開花,到處圈地,高利貸投資,空手道玩過山車,上的也快,當然死的也快!
我覺得做企業難得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都是一個凡人,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要去做轟轟烈烈、頂天立地的蓋世大英雄。一個人、一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好了。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記憶是,一輩子做一件事情的人就是“匠人”,那么“匠人”除了掙錢,除了養家糊口,就需要以把這件事情做好為原則,就需要淡泊名利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加的完美,并實現一代代的傳承,而流芳百世。
淡泊名利并不是放棄名利而不要名利,而是你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去貪大求全。根據我的經驗,做企業一定要簡單,有時候甚至需要“一根筋”,要學會放棄,要懂得享受寂寞和孤獨。你真正把自己精力和心思的90%花在內部經營和管理上,企業就會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而這些特質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我們要認知的 “匠人之心”,也就是現在社會極力在倡導的“工匠精神”。
最后我再嘮叨一句:做企業的人,真正把企業做好了,所謂的名也好、利也罷,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真正把企業做好了,你不出名都難,不掙錢都難,你又何苦一天到晚、吃喝拉撒,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思花到外面賠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