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興起了一股“工匠精神”的熱潮,短短幾年時間讓“匠人、匠心”等詞匯頻繁出現在大家面前。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純粹的“工匠精神”有沒有什么弊端?“工匠精神”真的適合現代企業科學發展嗎?
帶著上述疑問,吸管妞今天就通過“雙童”樓仲平的一段講課小視頻,和他長期接觸日本中小企業的感受,引導大家認知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工匠精神”!
如何理解新工匠精神 以下是文字詳細版:
案例一:日本奈良筷子工廠的故事
2000年9月,樓仲平跟隨日本友人桑原道昭先生到日本考察業務,來到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廠參觀時發現:這是一家利用自然淘汰的森林資源進行一次性筷子制造加工的企業,占地也就兩三千平米,整個生產場地有條不紊,極為整潔,十來臺不算太先進的生產設備,一二十號看上去都有六七十歲的老年員工,但生產出來的一次性筷子卻讓人十分震驚。
桑原道昭先生告訴樓仲平,這家筷子工廠已有四十五年的歷史,這些員工都是從年輕的時候就伴隨工廠發展而來,所以工廠的效益和產品質量都極為穩定。
2009年,樓仲平再次拜訪這家筷子工廠,發現這家工廠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還是那么大的規模,還是生產一次性筷子,產品還是那么精致。但訂單越來越少,越來越不賺錢。而在2013年,樓仲平再次拜訪這家企業時發現,這家企業已經不生產了。
案例二:在日本大學講課時的細節
2016年,樓仲平曾幾度受日本法政大學和亞洲企業研究會的邀請到日本分享《匠人思維》。在分享過程中,樓仲平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基本上來聽課學習的幾乎是60歲以上的日本企業主,幾乎看不見年輕人!究其原因,是由于極致的工匠精神讓日本的年輕人不愿意接班。1995年以來的二十年間,日本中小企業經營者年齡峰值從47歲變成了66歲,到了2015年,人數最多的又變成了66歲,有23萬人。也就是說,日本中小企業領導人從中年人為主變成了老年人為主,經營層老齡化成為日本中小企業的突出特征!
同時,隨著日本企業主平均年齡越來越大,普遍缺乏時代變革下的創新思維,導致日本大量工匠企業被時代拋棄。
曾幾何時,深受“一生只做一件事”職人文化滋養的日本工匠精神,以完美和極致,經過幾百年幾代人的傳承,演變為其制造業強大的制造能力和精細化的管理模型。
實際上,無論是從樓仲平二十多年來對日本社會的觀察,還是社會媒體對日本企業界的調查報道,都能發現日本在企業文化和就業認知上存在的巨大轉變。有亞洲中小企業研究第一人之稱的法政大學教授坂本光司先生一再提醒:過度專注堅持只做一個產品的企業會非常危險,至少要做3-5個產品。創新能力是目前日本中小企業的優勢,但勢頭已開始衰竭!受互聯網發展影響,未來幾年日本大量百年企業將經受前所未有沖擊! 現如今的日本中小企業,正面臨著經營者老齡化、二代傳承危機、創新力衰竭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我們不僅需要汲取日本的工匠精神,更要開放協作、迭代創新,隨著時代需求而存續、發展。由此可見,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不能因為工匠精神而忽略了時代帶來的改變,要緊緊跟上時代潮流,不能與趨勢為敵!
同樣,對創業者而言,我們不能用過往的經驗來理解發生的一切,否則你會被時代所拋棄。在不同的時代,你對時間和技術進步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既要肯定自己、又要否定自己;既要認知積累、又要清空放棄;既要工匠精神、又要創新轉變!
親愛的粉絲們,現在你是否明白“新工匠精神”的內涵了呢?